导读:
11月20日下午,头头是道基金管理合伙人姚臻在消费界举办的反弹力未来峰会上,以“大消费行业展望:方轮迭代重振信心”为主题,向现场多家头部企业、消费领域创始人、投资机构发表了演讲。
(相关资料图)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满足的过程,所以眼下的消费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卷”。在我看来,今天的创业者们依然充满热情,即便许多消费者已经放弃了多巴胺转去追求内啡肽,创业者们还在努力创造生活中的多巴胺。
今年的融资环境对于初创企业们并不算友好,融资节奏整体在较低的状态下徘徊。相比早期的天使轮、A轮融资,具有一定业务规模的B轮、C轮融资事件相对较少,而获得战略投资的企业反而稍多一些。这意味着各类型的投资机构在今年的出手都是非常谨慎的。
天使投资和早期的A轮投资大多是基于对创业团队的信任,以及对一些细分赛道的看好,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往往商业模型还没来得及完善。现在大量消费公司在融资的过程中,第一个企业飞轮并没有得到验证,也因此让投资人们相信B轮、C轮还可以持续加码的节点出现了“堰塞湖”现象。
对于未来,大家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适当降低预期。无论创业者怎么“卷”,是塑造品牌力、还是参与渠道变革,都不可能快速地恢复到突飞猛进的增长阶段、快速地进入下一个红利期。原因是什么呢?
眼下,市场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无论创业者有多大的信心,盈利模式最终还是要靠市场、靠消费者来验证。当消费者没有信心,不再在乎多巴胺,不管创业者用什么方式、技能去“卷”,结果都很难改变。
当已经用了各种方式、技能去“卷”都没什么用的时候,大家不如静下心来思考: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卷”得慢一点的?有哪些红利是可以靠企业自身能力的突破就能获得的,而不是靠速度、靠效率、靠一直“卷”?
我国发展的一个核心点一直是聚焦实体经济,从供给侧的改革推进需求。供给端的迭代和变化从来都是循序渐进的,我想让大家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两年前,头头是道基金就已经在关注整个消费产业链了,包括当中的服务型机构,有物流、仓储、配送机构,有工厂……这其中的一些项目在去年的投资圈里比较火。今年火的是什么?是合成生物、植物的提取,已经延伸到最上游的原料端了。从时间的演进上来看,大家更加聚焦于实体经济,更加聚焦于智能制造,更加聚焦于是否有好的迭代型的满足用户新需求的产品。
事实上,在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中,注重的正是不同环节的迭代、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没有新赛道的出现,只是在存量的市场里通过营销、通过所谓的技能来进行迭代,那么企业的发展空间会非常狭窄。
刚刚我们提到很多企业没有从A轮走到B轮,那么从B轮、C轮出发,目标上市的企业怎么样了呢?挑战依旧不小,包括市场大环境的影响。机构作为投资方是有真金白银的投入的,它除了投资有资本价值的公司作为目标外,自己能够顺利、及时的退出,也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现在市场上陪跑的投资方同样面对着种种挑战,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和体会。
回到企业自身的问题,首先,发展中的不确定这几年是非常多的,造成企业增长波动很大。其次,在消费领域创业,企业从成立到上市所需要的发展时间是远长于在BP里面所描述的周期时间的。现在,大家都在为预支估值与溢价、过多的时间消耗买单。
多种因素的叠加,让投资人不得不对企业的期待值进行调整。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能力提升上、组织迭代上,企业都是相对较慢的。它没有办法像原先的互联网企业那么快,也不可能像科技或是新能源领域的企业有那么多的颠覆性的创业机会,消费赛道里的颠覆型机会是非常少的。
我们已经验证过的、发展相对较快的细分赛道,包括奶茶、咖啡等,这些就属于消费领域内少数的颠覆性或者说是创新型的一些赛道。这些的确也是这几年非常红火的赛道,但这些赛道内的企业同样已经“卷”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所以,今天我想表达的观点就是“从方轮逐渐变成圆轮”。什么意思?我这几年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企业每一步能力的增长都比想象中要慢很多。
创业企业,尤其是消费领域的创业企业,总是希望能找到第一个飞轮、第二个飞轮、以后持续不断的飞轮式增长。但我们发现,企业往往永远都找不到那个飞轮,只能一直靠着方轮子前行——一边要做好营销和流量增长,一边要持续提升产品力,一边要完善供应链,一边要完善组织迭代,一边要解决商业闭环中的ROI转化和盈利问题,每一边都走得很辛苦。
消费品公司其实已经存在并发展了很多年,当中的很多企业以今天新消费的视角来看都是很传统的,但实际上它们的学习能力、渠道能力、供应链能力以及行业资源都是非常强的。也就是说,看起来比较传统的企业往往拥有非常强的生命力。那么,新锐企业在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能不能长出非常强的渠道力、产品力和供应链能力?这是非常值得大家思考、验证的。
我认为未来消费产业资本介入到新消费行业投资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今天做一家0-1的消费公司,要不就是拿自筹资金(包括融资),自己做大做强,独立上市或者后续被产业方并购;要么就是早期冷启动时就绑定产业资本,借力一起发展。事实上,我们自身也一直在思考,像我们这样的私募基金机构,怎样才能在消费投资领域更好地谋求自身的差异化能力?
回到“从方轮逐渐变成圆轮”这个观点,我认为今天消费品创业的难度比以前要增加很多倍,因为轮子是方的,但每一边都需要去努力,不管是品牌、渠道、供应链,还是我们今天要用到的社会化服务的能力。
前两天有人问我说,都已经这么难了,一个点都突破不了,你还让我们几个点同时干,那我们到底用什么方式才能走出来?我觉得现在要思考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出发、如何出发、以什么方式出发。我会觉得,更核心的问题是,你能跟谁一起创业,创始团队、早期投资人和资源方,都非常重要。
大家都进入了学霸创业的阶段,一个完全小白的创业者或者你在一个极其陌生的赛道里扎进去的学习成本是非常高的。今天,如果你没有利用好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利用好整个生态的能力、在生态里找到最领先的企业跟你站在一起,那么你的确会非常的难。
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不管是对融资的速度、效率,还是对融资的节奏,都不要抱有特别大的幻想。我觉得企业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从自身创新突破这个方轮向前走起来。对于企业来说,无论你在什么阶段、跟谁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进行合作,这其中哪一项是自身的核心壁垒和能力,哪一项是可以靠时间的辅力就能把壁垒提高的,这些是更本质的、值得去思考的。
此外,企业面对的是真需求还是假需求,是真市场还是假市场,到底要选择聚焦做好某一件事,还是要更宽幅度地覆盖人群等等这些问题,是从创业第一天就应该去考虑好的。
“把创新力放大,吸引到行业头部企业与自己合作”这可能是新锐企业唯一能形成竞争力、实现突破的方法。而这套方法的关键点就是,在触和达上,拥有比别人更高的效率。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北空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8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